始於認識自己、認識腳下這塊土地,坦誠地挖掘專屬台灣的本質,在這樣人和土地的互動中彼此相互充實,建立無可動搖的到地自信與信任,凝聚「台灣勝出、成功在我」的向心力,至此必有一股「台」的旋風成形,而歷經翻轉的「台客」精神將可能成為引領風潮的指標,也可能隱身在廣義的台流中,但據此精神轉出的 MIT、DIT (Designed by Taiwan) 品牌如台客搖滾、台灣電影、台式偶像劇、台灣料理、如浴血鳳凰的台灣農業、紡織業... 將以不得不發之勢,藉共享的文化背景從立足的台灣切入中國、刮向東亞以至於世界!‧挖掘共享的驕傲
杜部長理論的核心:「從認識台灣、瞭解自己開始」,俺是非常認同的,而從哪個角度切入,我想可以是歷史文化,可以是物種環境,可以是經貿科技,但以培養自信、凝聚共識為目的,來執行「認識自己」對咱們來說這麼要緊的一件事,正確的態度 - 一個大氣的、異中求同的態度 - 是關鍵。
在我們這塊不大的土地上,關於國家族群認同的爭論似難止息,大夥兒各有各的論點,坦白說都難脫是非黑白我切你割的窠臼,每到選舉更是火上加油,混蛋政客的操弄有其利益標的自不待言,但小老百姓在這樣的對抗中被蒙蔽,看不到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我他媽說服不了你,你也說服不了我,要我認同你,妳來認同我,就像要蔡康永愛上徐熙娣、或要洋基迷喊紅襪加油一樣的:不‧可‧能。
veryme 說的好:「這種事情好像每次談到最後就是族群、階級或南北差異,主要是因為我們對於台灣、台灣人或台的認同,僅建立在國家認同、族群認同、語言或生活習慣方式。卻不是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這些年,大家在共同經歷重大事件、文化交流、時間薰陶、生存壓力,在人文與自然環境的形塑,所形成的共同特質、背景與默契。我想,這才是我們該引以自豪的台,兼容並蓄的台,也才是能夠包含新舊住民的台。」異,是該面對而非撩撥,而生活在一個島上所享有的同,無論自然人文,是否更應用心珍惜而非視而不見?
大學念的是動物系,升大四前的暑假,和實驗室的研究助理到花東山區做農委會的台灣彌猴普查,六天五夜在海拔零到兩千公尺間數條人煙罕至的林道五上五下,雖然第三天腦袋裡想的是「媽的... 我怎麼會在這裡」,但當時一天內目睹從溫帶到亞熱帶的獨特景致,在不知名山澗嚐到勝過玉液瓊漿的沁涼溪水,往後的日子每每在我疲憊不堪時浮現腦海舌尖;何其有幸,這座美麗的島嶼是俺的家鄉!
非廣告,在老爸督促下看天下雜誌,雖總是落後三期以上,但也看到了太多值得台灣人驕傲的故事。第312期講到「元氣產業」,裡頭介紹一家在紡織業界耳熟能詳的老公司「台灣百和」,主力產品從黏扣帶(俗稱魔鬼氈)到鬆緊帶、鞋帶,其中黏扣帶的產值是世界第一,目前世界前二十大運動鞋品牌都是台灣百和的客戶,曾有媒體形容,「少了台灣百和,喬丹也飛不起來」;這家公司在工研院和農委會的協助下,透過奈米研磨技術,成功開發具遠紅外線、除臭和增溫功能的台灣竹炭紗。「它(竹炭紗)從無到有的誕生過程,正是一個中小企業努力扎根台灣的故事... 在傳統產業紛紛出走之際,台灣百和選擇根留台灣,五百八十位員工沒有一位外勞,而且平均年齡只有三十一歲... 董事長鄭森煤說,『這樣才不會有技術斷層,才可以永續經營』」(p. 182)。
最近的329期「設計力讓台灣企業翻身」,第123頁介紹一位二十七歲的設計師黃嘉祥,將阿媽的紅花棉被套裁成富時尚感的禮服,以長壽煙盒構想男性電腦包,他是2000年 ELLE Young Talents 第一屆服裝設計選拔第一名,以及2001年 Ferragamo 甄選世界年輕設計師時,入選為世界年輕設計,他的高跟鞋作品因此被義大利佛羅倫斯皇宮永久收藏。他在美國流浪兩年的時間,接設計案外,也學語言、表演、音樂劇等,也因此「摸清楚自己的形狀」,知道不能一味模仿西方,也知道東方文化的可貴,「我很『哈台』。」
其中最令我動容的是今年元旦第314期「蕃薯戰士」,以成衣大廠台南企業為題:「他們是冒險家,從 CEO 到六、七年級生,以超強適應力與彈性,深入落後貧瘠、仍有戰亂陰影的柬埔寨、印尼和約旦,為台灣中型企業闖出一條新路。為了達成極度壓縮的交貨期、排解不同國籍工人間的衝突,甚至得隻身面對罷工引發的暴亂...,沙漠中、火山旁、荒地上,他們歷盡人世辛酸,有笑有淚。年營收七十億的台南企業,正是台灣傳統產業絕地求生的縮影。這群冒險家跑在政府前面,逆轉台灣被邊緣化的無奈,正在寫下一頁一頁傳統產業全球佈局的『突圍』傳奇。」這篇專訪俺誠意推薦各位一觀。
這樣充滿生命力的禮讚絕不只在一本雜誌,也不限於紡織業(歹勢,俺做這個的,舉例自然集中些),而是在台灣各個角落各行各業不斷上演。前幾天看到台灣的自尊排名在全球倒數之列,姑且不論是否有取樣誤差或任何可能的偏頗,台灣人普遍缺乏「身為台灣人」的自信似乎是真的,但也相對凸顯了認識自己的重要。站在這個最壞、也是最好的時代,無可諱言,萬事起頭難,這個階段是最困厄最辛苦的,但若得自其中生出共享的自信、共識與默契,以台為傲,以台為尊,台客浪潮自有其風生水起的原動力。
‧相信自己 叼肉的台客精神
就像伍佰說的:「拿我自己來講,我到今天都可以把下巴抬起來做音樂,就是因為我做到『認識自己』、『承認自己』、『相信自己』三件事情。我把西方的音樂拿來用,可是不就它的規格,唱出有自己氣質的曲調不會尷尬,也不會覺得不好意思。有些人唱自己的歌會感覺尷尬,所以要把一些外來的象徵符號或形式強加在自己身上,那他的歌一定『無叼肉』(台語) - 音樂的味道不會附著在他的骨頭上。」(摘錄自台客表演‧如何台客‧怎樣搖滾?)
上禮拜花了八百塊去聽紡織展的一場演講,講者是法國一家流行趨勢公司的總監,最後現場有人提問,請教台灣品牌該如何切入歐洲市場,她回答要塑造這樣一個國際性品牌的兩個建議:honest (誠實) & culture (文化)。登時覺得和反覆思考的台客理論有了紮實的呼應,有人說「全球化就是在地化」,應該就是這個意思;隔天再去逛了展場,看到一個台灣形象專區,掛出來的是傳統信仰的神祇刺繡,原住民的格紋圖騰... 並非沒有台灣的味道,但這似乎仍不足以攫取消費者的心,套句伍佰的話:不夠「叼肉」。因此俺歸納:「叼肉度」正是台灣面對全球超限競爭的關鍵之一,夠叼肉,一個品牌才擁有更深的在地內涵,也才有足夠的能量傳遞屬於台灣獨特的氣味。重新賦予意義的台客,俺認為就有這樣的契機。
有人說台客是貼標籤,俺覺得想太多了,台客精神,就是台啊,就是台灣人自信的延伸,因著去發夢、去打拼屬於自己的未來,活出叼肉的自己,進而做出叼肉的產品以突破格局行銷全世界。「... 我不喜歡你們說台客就是那些人,我真的不喜歡這個樣子。我喜歡它是一件浪漫的事情。我舉一個例子,鳥要把花戴在牠的頭上,你覺得花很重會把牠壓垮,但是那隻鳥覺得自己很浪漫。所以台客為什麼要帶一個金項鍊那麼大條很俗、很醜,但是他覺得那很浪漫,他喜歡這個樣子。」(摘錄自無非是抱著一個夢 - 伍佰、豬頭皮、林暐哲談「第二勢力」〈三〉)前一陣子我在「從『關係』看媒體企業化經營的迷思」這篇文章裡提到一個認知心理學的實驗,東方兒童傾向將猴子、熊貓、香蕉中的猴子和香蕉歸為一組,而西方兒童則傾向將猴子和熊貓放在一起,咱們習慣以「關係」論斷事情,雖俺認為在某些方面有其人本的價值,但很多時候卻易於蒙蔽該事物或事件的本質或被其表象蒙蔽,台客這件事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讓咱們眼睛換個角度看台客,或許是一份尚未成熟、自以為是的浪漫,但俺相信絕對值得投入更多的在地元素,塑造更豐富從相信自己而來的內涵,「台客」這個「有叼肉」的品牌,俺大膽預言將會在對岸、東亞,甚至全球市場發光發熱!
或許你以為「台客龍捲風」是癡人說夢,嘿,有何不可呢?
雖然政客竊"台客"一詞做煽動工具
回覆刪除但我認同並支持你的觀點
感謝阿蓋支持!
回覆刪除馬達俺只是想盡一己棉薄之力,喚起更多人的共鳴~
讚啦!!!!
回覆刪除給你拍拍手~給你放煙火~
寫的真精采.... 簡直跟一篇essay沒兩樣嚕...
感謝塔塔兒飄洋過海的國慶煙火啊!
回覆刪除Dissertation 寫得如何啦?
台"客"指人
回覆刪除何妨就質而稱台味
台灣與世界關係被含於世界不被含於中國
您唱片圖面指涉似有不當
而若僅就流行藝人利益版圖之謀則恰如其份
其擴張為全面文化表徵符碼也屬不當
kufao,
回覆刪除麻煩別從國家角度來看,俺可不想起爭端啊~
為了解釋「向外」開拓的相互關係借用了杜部長的同心圓,當然我可以換個畫法,但何苦拘泥呢?就算不畫中國,那也仍是世界的一部份。
文化是不可數的,並無法把其中一條脈絡抽出丟棄,就算真能如此,那也沒什麼意義;更何況,全世界保存中華文化最完整的正是在咱們台灣哪!
面對世界,現今哪個國家哪個文化無不努力壯大自己的內涵,如果能換個角度,這是我們的極大優勢而非疙瘩。所以... 不會不當啦!
懂您意思
回覆刪除馬的有台到
回覆刪除可以去寫論文了
缸溫啦~
回覆刪除俺也這樣覺得...
嘿嘿
水啦!順啦!哇呷意啦!
回覆刪除芳仔,感謝啦!
回覆刪除您好,
回覆刪除看了您的文章頗有認同感,想引用您的文章,若不方便引用請再告知,我會把文章下架的^^感恩~
嗨~
回覆刪除您的引用是我的榮幸,請記得文末加上出處及作者就 OK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