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東洪老師是中央大學大氣物理系學士、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水晶唱片製作企畫(1991-94),現任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系助理教授;豐富的學經歷造就了其從音樂切入社會的深刻洞察力。】
由伍佰、陳昇、豬頭皮、五月天等領銜的「台客搖滾嘉年華」在台中熱鬧落幕了。伍佰在慶功宴上說:吸引的人次非常熱烈,猶如創造了一個文化復興運動。筆者認為,台客的爭論在過去一年來,從媒體、台北文化人、流行文化商業的交火下,業已淪為「論述的爭奪戰」。在可見的未來,台客論述除了將產生一拖拉庫在台客的語意學與語用學的轉換打轉之相似的學術論文外,流行文化商業內部力量的重組、政黨政治的頑固、教條文化(看看「北社」對台客的論述吧!)並不會因台客論述而進入質變的階段。
觸發這一波新「文化復興運動」的主角是伍佰、陳昇、五月天這些仍在流行音樂圈內具有影響力(不光指音樂銷售量)的歌手、蘇打綠等新興的「巨星化」樂團,以及像豬頭皮這種不被主流音樂工業接納的歌手,而不是文化人、社會運動或政黨。它在性質上將不同於台灣過去各式各樣以政治掛帥的「文化復興運動」。
歷史證明,以政治掛帥的文化運動,其效果恰好是壓制多元、少數與邊緣的社群文化。但若這一波文化運動的參與者,不止是「福佬」音樂藝人、還包括其他的通俗文化藝人,那麼它的文化力量將從何而生呢?
戰後台灣的主流音樂工業內部,鮮少發生質變的運動,頂多只是風潮,隨波逐流。倘若一九七0年代民歌運動造就了新興流行音樂工業的質變分水嶺,其犧牲的便是歷史檔案中被遺忘的左翼思想歌手。若一九九0年代初的「新台語歌謠」運動曾經獨領風騷,其原因便是當時少數唱片公司與獨立歌手利用本土化政治氛圍,在音樂工業內部隙縫中所創造而成,可惜的是,它卻被吸納或是受制於主流機制中,成為曇花一現。
若新台語歌謠運動的失敗是源於它座落於狹隘本土意識與商業利基間加乘力量所致,那麼這一次新文化復興運動是否可以在去除教條化的本土化政治力量之外,在商業力量間找到隙縫,便是關鍵。
持續這個運動的特色是音樂類型、語言、表演者的社會位階的多樣混雜。通俗文化的魅力,其一便是盡可能的以混雜、挪用、拼貼來揶揄、對抗高雅文化的「純粹」、「正統」與排他。這不必然,也不應淪落於關連全球化/在地化的商品策略,混雜,更多是源自創作者的動機。但混雜文化不是雞尾酒,文化復興運動當然不是調酒訓練班。
期待這一波的文化復興運動,從一九五0年代楊三郎的「黑貓歌舞劇團」、文夏、洪一峰等人在國民黨政權的壓制下,走唱於電台、各地歌舞廳、電影院。在創造「台語」歌曲的戰後復興運動中,學習走入各地、各階層,切莫墜落於大型、華麗、媒體炒作的「萬底深坑」裡,或是淪落既有主流音樂工業的收編網中。
這一波運動,來得正是時候,能否在國際財團勢力把持的音樂工業之外創造一波新的獨立「表演產業」,從中激發新的非政黨政治的文化,值得觀察,更值得期待。這無非是終止台客「論述化」,進入實踐的重要路程。「台客藝人」,加油!
看完這篇文章,是不是和俺一樣有強烈的振奮感?!讓咱們自我期許:對「台客藝人」報以持續的支持與最大的鼓勵!
一‧定‧會‧成‧功!
TRACY來磕頭!!
回覆刪除我是BLOG新手
前輩 您的BLOG很有特色
我想學的東西很多
能不能先讓我放一下您BLOG的縮圖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