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用很有氣質的台灣國語來唱美麗、浪漫的情歌。」1994年,伍佰在接受訪問時曾這樣表示。在這之前,許多人對他的期待,是藍調的口味、台語老歌的新唱... 總之,摻雜著台語才能讓他發亮。這一年,他推出了第一次以全國語創作的《浪人情歌》專輯,儘管贏得許多樂評的持續讚賞,證明他絕非只有偶現的才華,但在銷量動輒十萬起跳的年代,最終還是以數萬張的銷量收場。表面上看起來的差強人意,卻確定了許多日後伍佰音樂裡的重要元素,像是樂團的編制、搖滾的主體、live 演出的可行度,還有詩化的用詞。
伍佰的成功一直是台灣流行音樂裡最意外的意外。操著台灣國語口音、高中肄業的他,卻讓當時的知識份子趨之若鶩地自動聚集;鎖定特定族群而後專攻猛打的銷售法則到他身上全失了效;他在歌曲創作時就同步思考該如何兼顧 live 的效果,接連以《枉費青春 - 伍佰的 Live》(1995)、《搖滾‧浪漫 - 夏夜晚風演唱會精選實錄》(1997)兩張 live 專輯,帶動了台灣現場錄音專集的熱潮。他對自己喜歡棲身在商業之中從不隱晦,在主流之中逆流是他喜歡的方法,選擇的手段就是持續地破壞與創造。
在伍佰 & China Blue 眾多的國語專輯作品裡,《浪人情歌》的溫柔入侵,以及純淨通透的音樂質地,足以榮膺抒情搖滾的經典代表。這張專輯發行的背後有個一如專輯名稱的流浪多舛過程:當年所屬的唱片公司「真言社」在1990年代初期,成功掀起以林強為首的「新台語歌」運動,即使伍佰推出了讓人叫好的首張專輯《愛上別人是快樂的事》,卻還是不敵銷售慘敗等種種因素,而遭到閒置的命運。於是伍佰 & China Blue 決定以自力方式,開始了從南到北的 pub 演唱... 他們一直唱,唱到台下的觀眾都耳熟能詳,也掌握了台上與台下互動的微妙關鍵... 最後終於引起唱片公司的注意,決定趁勢推出專輯。
《浪人情歌》誕生了不少名作,像浪人情歌、拋棄、牽掛、繼續墮落,在對大時代發出憤怒高聲的羅大佑與工筆細刻都會男女情懷的李宗盛兩大名師盤踞下,伍佰以介於白話與詩的獨特語法,探討普羅人生裡對自我的掙扎,刻畫出對回到單純的渴望,成功地另闢一條舒緩如詩的荒原道路。由許常德一手操刀的成功包裝,從文案到整體視覺的拳拳到肉,更讓這位硬漢從此有了動人的形象。... 這張專輯不僅成功定位了伍佰漂泊的搖滾浪人形象,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他自己日後亟欲征服的高聳山頭。
《浪人情歌》令人驚豔與訝異的事還不止於此。1995年,當《枉費青春 - 伍佰的 Live》專輯大賣的同時,《浪人情歌》旋即回鍋熱賣到三十餘萬張 - 這是流行音樂史上少見的現象,也算是對這張搖滾經典的一種平反吧。
本篇作者:李俊傑。《樹枝孤鳥》(後一百 No. 5)
《樹枝孤鳥》是台語歌曲的復興和革命之作。伍佰用華美、典雅的詞彙,重拾昔日復古的台語歌之美;同時以古老的台語為思考的骨幹,融入現代的電子音樂,重塑了台語歌的生命。《樹枝孤鳥》在二十世紀末開創出台語歌的全心道路,直到二十一世紀仍然不見有來者。
對從小在嘉義長大的伍佰來說,台語是他的母語,也是生活、思考的一部份,台語更是表達出對這塊土地深摯情感的唯一語言。1950年代洪一峰的台語歌,是伍佰心中最美的音樂;後來的台語歌。對伍佰來說已經失去「香味」,充其量就是把國語歌填上台語詞罷了。為了追尋這股香味,現代的伍百把自己的靈魂放在過去的時空中,沾染著昔日的香氣,運釀著全新生命的台語歌。
《樹枝孤鳥》有伍佰對那個美好台語年代的追憶:「春夏交接的當時 / 蟬生哀啼響上天 / 蝴蝶折翅落大水 / 路邊有斷頭的蜻蜓」,這樣充滿古韻詩味的歌詞,來自斷腸詩一曲;從小愛看布袋戲的伍佰,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布袋戲人物出口成詩的影響,寫下這樣典雅的台語歌詞。心愛的再會啦頭一句就唱著「海上的船螺聲已經響起」,典型行船人的離別,男兒赴異鄉打拼、愛人珠淚滴,是傳統台語歌耳熟能詳的情節。徘徊夜都市裡有濃濃的藍調韻味,就連伍佰低沈的嗓音,都有幾分洪一峰的味道。這些都是在此張專輯裡,伍佰試圖復興台語歌傳統之美的努力。
其他更有伍佰企圖創造的全新台語歌:專輯同名歌曲樹枝孤鳥,是伍佰為陷入外交困境的台灣所寫的,他用「愛人妳是去佗位 / 無代念我情 / 無代念我意」,形容屢被友邦離棄、背叛的台灣處境。空襲警報唱的是日據時代,阿公、阿嬤遭遇空襲的歷史情節,但伍佰用了現代的電音加搖滾,擬塑了昔日空襲的氛圍。無論是迷幻的萬丈深坑或是帶點舞曲節奏的漂浪,在台語的思維下,伍佰都賦予歌曲十足的現代樣貌。
《樹枝孤鳥》在貧瘠已久的台語歌壇,開創出從所未有的寬廣天空,無論在已知的過去或是不可知的未來裡,都是台語歌壇無可取代的專輯。就像返去故鄉裡唱的:「我的雙腳站在這 / 我的鮮血 / 我的目屎 / 攏藏在這個土腳」,汲取台語歌曲養分長大的伍佰,反芻成了《樹枝孤鳥》專輯,伍佰大聲唱出對原鄉濃濃的情感。《樹枝孤鳥》開創了未來,但未來還沒等到下一個接棒者。
本篇作者:梁岱琦,聯合報資深記者。
《伍佰的 Live - 枉費青春》(後一百 No. 99)
伍佰的竄起並不是一個偶然。1990年代初幾年的每個星期五,台北一個 pub 當晚一定擠爆,因為伍佰定時在現場表演,年輕人衝著伍佰聚在這裡,一瓶啤酒一起呼吸煙味與汗味交織的酸臭味。當時的伍佰還沒有正式躍上主流市場,然而演唱會的人氣與魅力令人咋舌,嗅覺敏銳的唱片企畫感受到伍佰時代已經來了,台灣的 King of Live 於焉誕生。
《伍佰的 Live - 枉費青春》是在 pub 收音的現場專輯。錄音師對現場收音的處理技術一直視為畏途,一方面現場收音的變數太多了,必須在長達兩小時的錄音過程中一切順利;另一方面收音設備的架設要顧及很多層面,尤其要將現場熱情的張力收在音軌裡。因此成就一張品質精良的現場收音作品,所要注意的不僅是錄音層次的考量而已,歌手現場掌握的節奏、氛圍與情緒張力更是一門學問。伍佰就是因為這張專輯的用心,而開啟了他接下來的演藝霸業。
伍佰 & China Blue 這個組合太強了,每個人都能恰如其份地演繹自己的角色:伍佰(吳俊霖)是一位具有豐富創意與音樂靈感的天才歌手,整個團體以他為核心,搭配鍵盤手大貓(余大豪)的嚴謹樂理訓練,讓音樂更具爆炸性;團長貝斯手小朱(朱劍輝)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領導統御人才,在這個團體中扮演穿梭協調的溝通高手;再加上義大利來的鼓手 Dino Zavolta,明確又精準的古典讓整個團的音樂無懈可擊。這樣的組合把音樂現場的煽動性勾勒出一汗水淋漓的狂野,玩搖滾樂就是要這樣,《伍佰的 Live - 枉費青春》的熱力也是來自於此。
本篇作者:王方谷,資深音樂工作者,曾任滾石唱片副總經理,後成立獨立唱片公司「典選唱片」,董事長、拾參、螺絲釘、亥兒等樂團,包括曾多次在伍佰演出登台的 DJ E-turn 皆在其麾下。
在博客來特別有個活動網頁,可以分別看到 1975 到 1992 前一百和 1993 到 2005 後一百的年表及排行,還有相關活動和訪談記錄(包括伍佰的專訪),另外點進活動首頁右方的專題,可以閱讀更多相關的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