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7日 星期二

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上)

《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上禮拜買情人節禮物,同時訂了這本時報出版的《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其實是買書順便帶情人節禮物... 噓~ ),前一陣子在中國時報上看到介紹時就想收藏了,特別是標題就寫著「百大前五有兩張是伍佰專輯」:嘿嘿,懂得欣賞咱老大才是水準啊!

甫拿到書便迫不及待地翻老大登榜的五張介紹,節錄部分和大夥兒分享這份驕傲,也從不一樣的角度「看」伍佰的作品:《愛上別人是快樂的事》(前一百 No. 62)
很多音樂人對首度發表的作品,列為經典之作。伍佰在未大紅之前,以本名吳俊霖發表的個人首張專輯《愛上別人是快樂的事》就是如此。即便過了許久,他重新現場演唱這些歌曲,依然教觀眾著迷、震撼,更感受到作品深邃的奇魅與力量。
今天少有人稱讚伍佰的歌聲,但聽他聲帶未開刀前的唱腔,可以發現他聲音表情掌握細膩,歌曲詮釋到味,爆發力穿透人心。...
我們都知道伍佰是藍調搖滾吉他高手,但他在音樂創作的發展上,並沒有一直固定於一種風格上。儘管可以籠統地界定,這是張展現 1980 年代西洋流行樂風的國台語作品,卻絲毫沒有陳腐的氣味。應用的西洋流行音樂元素和理念,契合台灣生活的心跳脈動,悠遊於藍調、搖滾、Reggae 等豐富樂風裡;薩克斯風和打擊器樂的搭配,尤其出色。
樓仔厝的節奏處理讓人叫好,連他自己在改編台語歌素蘭小姐要出嫁時拉的胡琴,都拙得發出韻味來,是神來一筆;當然,他與羅希的吉他編曲,更值得細細品味,而由此發展出獨特的「伍佰味搖滾」,塑造了現代台灣流行歌曲的跨界性格,偶然成了「台客」音樂的先驅。事實上,沉湎於西洋音樂的崇信哩,一面不忘記錄、觀察本土的生活情境,藉以流露經年的不滿、嘲弄和自我安慰,是年輕伍佰的台灣心、搖滾夢;因此,總在現實與夢想間不斷穿梭...
本篇作者:翁嘉銘,樂評人,球評筆名「瘦菊子」;嘉義人,曾任中時晚報編輯、樂評專欄作家、《台灣日報》體育組組長,味全《龍族》雜誌總編輯、滾石唱片網站(RIC)音樂文字負責人、海洋音樂祭評審召集人。出版過《棒球新樂園》、《燃燒,野球!》、《棒球經》、《燦爛的球季》等棒球文集,及流行音樂書《從羅大佑到崔健》、《迷迷之音》與散文集數本。

《少年耶,安啦!》原聲帶(前一百 No. 88)
《少年耶,安啦!》這張概念專輯,企圖之寬宏、意念之完整,不僅是當年流行音樂界的異類,成就甚至超越了電影本身的表現。大概也只有各路人馬躍躍欲試、「真氣亂竄」的「後解嚴」時代,才會有這樣一群瘋子,敢把原本二、三十萬的配樂預算追加到兩百五十萬,野心勃勃地搞一張獨立的「電影概念專輯」。
這張專輯從電影主題出發,企圖用寫實的筆法描繪黑社會少年的生活,同時表現出台灣底層那種「俗擱有力」的氣味。誠然,老台語歌向來不乏描寫「江湖浪子」的演歌,然而《少年耶,安啦》走得更遠、玩得更兇,直入無人之境,樂風之多元、大膽,堪稱當年「台語搖滾」勇於「破格」的終極範例。
伍佰當時仍以本名吳俊霖行世,還在酒吧駐唱,仍是少數搖滾樂迷「共同擁有的一樁秘密」。專輯內頁介紹他是「將來你一定要認識、要注意的新人」。...
他們在《少年耶,安啦》貢獻的作品,都是當時各自的最高成就:伍佰的少年耶,安啦!點煙把江湖味的台語歌詩和藍調搖滾熔於一爐,沉鬱跌宕,只有六年後的《樹枝孤鳥》才能超越。...
真言社的領袖、身兼唱片監製的倪重華說:「這次我們走得最遠,遠離所有流行歌曲的套式。」看著內頁那幀他和詹宏志、侯孝賢在錄音室說笑、神采飛揚的照片,不禁感嘆:那樣大無畏大手筆的探險時代,怕是不會再回來了。
本篇作者:馬世芳,1971年夏生於台北。寫作者,廣播人,music543.com 站長。目前在 FM 98.1 主持週六 22:00 的「音樂五四三」節目。著有《地下鄉愁藍調》(2006);和他的母親資深廣播人陶曉清女士催生出版《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 1975.9 - 1993.1》,後與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合作,再度評選出一百張台灣流行音樂最佳專輯,與前述《百張最佳專輯》併為一書,打造橫跨三十年、兩百張唱片的名單 - 《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

待續...

後篇: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12/21 感動後的衝動分享

上週六南下朝覲後,內心暖意澎湃,老大賦予的強大精神力量,甚至是支撐俺經營事業的信念,所以一股野人獻曝的衝動,剪輯了老馬達一年前參加電商大賽的初選和複選片段,當時分別用了兩首歌和台下聽眾分享、共勉:謹此恭呈,獻給老大。 附上當日歌單: ...